看见—遗忘的角落
《看见》是柴静以她新闻人的视角向我们反映社会中不为人知的一面。
喜欢柴静是因为她有股狠劲,有着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真相的探寻。她最初以文艺青年的形象走进大众视野,想起她不禁哼起“或许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”。她本可以继续做她的文艺女神,毕竟除了她自己,真没人逼她必须成为一种什么形象,但她跟自己较劲,想要追求些什么。记得在第一章
《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》中,陈虻问她:“如果你来做新闻,你关心什么?” “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。”我不知道有几个记者能够有这样的回答,但是柴静说了。
新闻记者,看似光鲜轻松,但实际要经常面对危险和心理冲击。哪里有事件发生,哪里就有新闻记者的身影。令我震撼的是第二章《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
》中,2003年发生非典事件,作为一名记者要不要去?当时她只是闷闷地想:将来我要有个孩子,他问我非典的时候在干嘛,我回答他在看电视。这话实在说不出口,于是她主动要求去了。看到这里不禁又气又笑,不知者无畏,这个傻姑娘,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。到了隔离医院,才知道死亡的恐惧。面对病人重重的呼吸,她的背后就是门,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身体不受控制,脚往后缩,想掉头就走。是什么让她坚持在前线?后来看到她问妹妹是否应该去病房,得到的答案是: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,但是你当了记者,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。我想正是这样一股力量支撑着她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惧,也告诉我们,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,才会忘记自己。
我们每天都在生活,偶尔还会因为琐事抱怨社会的不公。然而,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,有的人还在挣扎,为了最基本的尊严而努力着。第三章 《双城的创伤》采访的是偏远山区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,没有人知道为什么,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。媒体认为可能是邪教造成的。邪教?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不能接受这个理由。柴静知道那个沉默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事情。别人不做的新闻,她去了,和同样傻傻的姑娘老范,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去了大西北。在采访过程中,被采访的学生从一开始抗拒,到慢慢接受柴静,我们才能得知自杀的背后是他们用死亡的方式来争取尊严。看着孩子离开采访的镜头,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,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,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才发现,最大的谜,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,能不能打开它,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。对人的认识有多深,呈现才有多深。看这期采访的时候,我们不禁自我反思,平时对人的了解远远不够的时候,是否经常只下了个简易的判断。